跳至主要內容

    颱風鸚鵡登陸香港期間的變化

    颱風鸚鵡登陸香港期間的變化

    呂永康
    2009年12月

    自1960年以來,約有18個熱帶氣旋在香港境內經過,其中包括1979年的超強颱風荷貝。荷貝在新界東部登陸,登陸前其風眼在天文台天氣雷達上清晰可見(圖1)。另一個例子是2008年的颱風鸚鵡。鸚鵡在非常接近天文台總部處經過。2008年8月22日,鸚鵡在香港東部登陸時已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雷達圖像顯示其風眼不甚完整(圖2)。此外,鸚鵡的環流重整,使到其路徑出現複雜的變化。這些路徑的變化可以從天文台操作的自動氣象站網絡準確訂定。
     
    圖1
    圖1  超強颱風荷貝於1979年8月2日下午1時的雷達回波圖像,當時荷貝的風眼集結在新界以東約45公里。
    圖2
    圖2  鸚鵡於2008年8月22日下午4時48分的雷達回波圖像。
    圖3顯示颱風鸚鵡橫過香港時的路徑。鸚鵡於8月22日在南海北部向西北移動,下午在西貢區科技大學附近登陸。由於熱帶氣旋中心附近的氣壓頗低,氣流由反時針方向作螺旋式轉入中心部份(在南半球,氣流則作順時針方向轉動)。當鸚鵡即將登陸前,新界東北部吹東至東北風,港島東南部附近吹西南風,而本港其它地區吹偏北風(圖 4)。
    圖3
    圖3  鸚鵡橫過香港時的路徑圖。
    圖4
    圖4  2008年8月22日下午4時40分香港各區風向及風力分佈圖。
    鸚鵡登陸後,受到西北面的山脉影響,其環流重整,原有的中心向西北移動並迅速消散。一個新的中心隨即在將軍澳附近形成(圖5),並由東向西移動橫過維多利亞港。將軍澳的風向由初時的北風轉為微風,然後轉為東至東南風。由於鸚鵡的氣旋性環流經過香港,多個氣象站均錄到風向轉變及風力暫時減弱的現象。
     
    圖5
    圖5  2008年8月22日下午5時正香港各區的風向及風力分佈圖。
    天文台在日常業務中,利用位於大霧山及另一在大老山上的兩台多普勒天氣雷達監察天氣。多普勒天氣雷達能夠量度雨點移近(或遠離)雷達的速度,間接地提供徑向風速的資料。當兩個雷達同時運作時,可以提供其共同覆蓋範圍內的高層風向及風速資料。鸚鵡登陸前,雙多普勒雷達的資料顯示在一公里的平面高度的風場上(圖6)有兩個旋轉中心,一個在大老山附近,另一個在香港島南部。較北的中心只維持了短時間然後消散,在南面的中心一直維持在地面中心西南或以西,顯示鸚鵡的中心在橫過香港時是隨着高度向西或西南傾斜的。所以,鸚鵡並沒有一個發展成熟熱帶氣旋常有的清晰及垂直發展的風眼,例如,圖1所顯示的超強颱風荷貝雷達圖像的風眼。鸚鵡經過香港時的複雜路徑是由於一個正在減弱中的熱帶氣旋與地形相互作用所引致。
     
    圖6
    圖6  2008年8月22日下午4時43分左右一公里高度上的雙「多普勒」雷達風場。X 為鸚鵡的兩個環流中心。
    總括來說,自動氣象站每分鐘不斷提供地面風向及風力、氣壓等資料,對訂定熱帶氣旋經過香港時的路徑非常有用,並可以準確地訂定強度較弱沒有清晰風眼熱帶氣旋的路徑。
    QR code